學術期刊《國際新聞界》近日的一紙公告,將一名北大原歷史系博士生置於學術抄襲風波中。公告稱,去年從北大博士生畢業,現已進入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於艷茹在《國際新聞界》2013年第7期發表的論文涉嫌剽SD記憶卡竊一國外論著,決定5年內拒絕其投稿(據8月24日《新京報》)。
    剽竊被人發現,並不稀奇;而難能可貴的是,《國際新聞界ssd固態硬碟》公告於艷茹剽竊———對學術造假果斷說“不”,絕不容忍的較真態度。猶記2005年,韓國黃禹錫學術造假醜聞曝光,除了身敗名裂、“最高科學家”稱號取消、教職解除,韓國檢察部門指控其涉嫌詐騙、侵吞科研經費等多項罪名,最終黃禹錫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,緩期3年執行。如果論文剽竊、學術造假,並非止於論文剽竊、學術造假本身,而是作為獲取一定實際利益的手段、工具,那麼,達到一定額度,就超出學術倫理問題範疇,是完全可以啟動司法調查的。
    最近,日本也發生一起學術造假事件。日本國立理化學研究所科學威剛記憶卡家笹井芳樹的團隊,因合著者小保方晴子學術不端、數據造假,被英國科學期刊《自然》雜誌撤回論文;52歲的笹井芳樹只是通訊作者,而非第一作者,也只是受到調查,而非控告,因對論文中的問題“深深感到羞愧”,竟於8月5日懸梁自盡,令人嘆惋。日本是有著“恥感文化”的傳統的。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教授評述稱:“過度有恥是悲劇,相當無恥非喜劇。”笹井芳樹放棄生命之舉,難稱足取;但他重視學術聲譽,“珍愛羽毛”,卻是值得肯定的。
   外接式硬碟 於立生  (原標題:從於艷茹剽竊看學術造假恥感缺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s97xsxcv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